阅读历史 |
请收藏本站网址:babaxs.com

第1308章 异同之处(1 / 3)

加入书签

邱元虽然不是主管移民事务的官员,但他所能接触到的信息层面较高,对于海汉在过去几年中获取移民的方式却再清楚不过。海汉立国之初,就是靠着充当雇佣军协助安南王室平乱,从而换得了大量的安南移民作为回报。而之后大明北方爆发登莱之乱,海汉也充分利用了这个机会,从当地运回了大量战争难民。仅是这两次大规模的移民迁入行动,就为海汉带来了数万人口,而且相比日常招募移民的成本要低得多,只要有船有粮便能不断将移民迁入,这样的移民方案在邱元看来自然是性价比最高的办法。

当然了,邱元不是军方出身,对于发动一场战争究竟需要花费多少金钱,用多少时间来筹备,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。他认为在海外进行的战争可以为海汉带来大量廉价人口,但参与其中是否对海汉国有利,执委会的决策者们可不仅仅只考虑人口方面的问题,同时必须要考虑到对国际关系的影响。否则与海南岛仅一道海峡之隔的雷州半岛,早就如邱元所说的那样被海汉据为己有了。

邱元是个比较务实的人,在简短的会谈中大致介绍了海口近期的发展状况,然后便邀请巡视组前往本地的一些重点项目进行参观。这基本上是巡视组每到一地的例行任务,众人对这样的安排也都习以为常。

海口本地的基础产业仍是以农业为主,其中又以种植业和渔业占据大头。与海汉国内其他地方类似,海口市的辖区内也有大量的集体农场和种植园,海南岛上实现了规模化种植的各种经济作物,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。南渡江流域丰富的水利资源为农田灌溉提供了极好的自然条件,江东的平原地区更是成为了海南岛上的主要产粮区之一。

“去年我国入库的粮食有大约三分之一是产自海口,相信今年新开垦了几千亩稻田之后,这个比例还会进一步提升。”邱元不无骄傲地向参观者们介绍本地的粮食生产状况:“如果你们可以在本地多待几天,我准备带你们去江东地区看看那边的农场,入眼全是一望无际的农田,这个季节的景象还是很壮观的。”

于小宝应道:“恐怕日程上有点吃紧,我们在儋州多待了三天,后面的日程安排都受到影响,如果在这里再耽搁太久,就没法按照预订的时间赶回三亚交差了。”

刘尚听到这话心中一松,能够早些回三亚,他的心理压力也能稍稍减轻一些。海口的农业开发虽然听起来是很厉害,但刘尚认为也不过就是种植规模更大一些,本质上与岛上其他地方的农业开发模式并无太大差异。

刘尚这一趟出来也的确是长了不少见识,过去只知道小农经济模式的操作方式,在海汉各地看过之后才知道这种规模化操作的厉害之处,其开发和运营成本要远低于传统模式,而且更容易控制农民这个社会群体。

海汉的高层官员虽然嘴上都喊着“工业化”,但实际上这依然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,只是生产效率比起大明这样的传统农业国要高得多。而构成社会主力的群体,也依然还是占据多数的农业人口。大明目前面临的内乱,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失去了对农业人口的控制力,导致国内战乱四起。而海汉在这方面就做得极好,通过土地、农业开发和国民劳动等级等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,将农业人口牢牢地与国家利益绑定在一起。

刘尚对于具体的政策解读能力有限,并不是完全理解海汉的一些施政意图,但他在各地看过之后已经能够明确地意识到,海汉国的基层农业人口在日常生活方面要比大明的农民稳定得多。虽然也不可能一夜暴富,但绝不会因为粮食减产或是社会动荡就导致生活没了着落,甚至是家破人亡、离乡背井逃难的下场。

相比近年来动荡不安的大明,海汉国民不需要担心战乱、瘟疫、旱涝灾害、横征暴敛这类天灾人祸,而这种安定的环境对于那些急于找到一个落脚地的难民们来说,有着无法抵挡的诱惑力。在平民阶层中,很少会有来了海汉之后还迁回大明的事例。就连刘尚本人,在海汉各地享受了舒适安逸的生活和快捷方便的交通之后,也不得不承认海汉的社会制度的确是有其优越之处,并且很难进行简单的效仿。

刘尚就不明白了,既然两国都是农业国,怎么社会差距就这么大呢?堂堂大明开国二百余年的积累,怎么还不如这南海边陲一个岛国不过八年时间的发展成果?虽然海汉人的确精明能干,但他这些天也见了不少正牌纯血海汉人了,看起来也并不是什么活神仙之类的人物,吃喝拉撒睡跟普通人也并无差别,为何这群海外蛮夷能做到的事情,大明朝廷这么多拿着俸禄的高官却始终做不好?

对于两国在政体和社会制度方面的异同之处,刘尚其实已经通过观察注意到了,但以他的政治修养和学识水平,也不可能想到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解读两国的差别。而这也正是大明目前所面临的窘境——已经知道自身与海汉的差距体现在何处,但就是弄不懂导致这些差距出现的根本原因。

海汉的日常宣传都是鼓吹执委会如何如何英明,但在刘尚看来,执委会的作用其实与大明内阁的运作方式差别不大,也就是最上面少了一个最终拍板的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