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请收藏本站网址:babaxs.com

第十三章 托克托被流放饮酒而亡 保太(4 / 5)

加入书签

时年23岁的徐达生一张略长的“甲”字脸,稍瘦,颌骨微收,下巴略圆。长一对剑眉——长而直,宽而秀,居高于额,紧而不乱,尾微上扬。眉下嵌一双鹳形眼。其印堂平满开阔,下方是通天悬胆鼻——山根高耸通天,年寿丰满,准头圆润,势如悬胆;兰台、廷尉分明,法令隐隐而藏。

古代面相学认为:剑眉主使子孙众多,极为高寿。鹳形眼者文武双全,非常富贵。通天悬胆鼻比较罕见,有此鼻者少年时必被奇特贵人吸引,得到提携。应是人上之人,福禄寿统全。

左副元帅朱元璋携亲军指挥冯国用、冯国胜、总管汤和、邓愈立于北门城楼前,注视着敌军的一举一动。

陈埜先没有想到朱元璋竟敢派兵出城迎战,事先的计划完全被打乱,急忙下令已过河的3000余人纵队改成横排长方阵。

不等敌军的方阵完全形成,朱元璋下令击鼓。城楼中门左右矗立的两面大鼓同步发声,震天动地。镇抚将军张赫、张德胜、徐达、胡大海立刻策马带头冲锋,4000红军迅速蜂拥而上,迎头痛击敌军。

被堵在桥北的6000多元军部队在官道上绵延1000多米,如同一条懒懒的蟒蛇,尾部压根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事。

听见战鼓擂响,花云、郑遇霖、耿炳文、唐胜宗带领四千战士迅速冲出树林,逼近蟒蛇邀截。半个时辰,毫无戒备的蟒蛇被斩得七零八落。

襄城河是从城东北2500多米处流来,在城北形成一条东西横贯的天然屏障,最宽处200米,最窄处50米,一直流到自芜湖澛港至太平慈湖港的南北流向的长江,封住了过河敌兵所有的北逃之路。

襄城桥正东约1625米处,襄城河有一条南下的支流,通到城南的姑溪河,拦住了溃兵的东窜之路。最后,只有桥北蟒蛇尾部的3000余人逃回采石镇。

陈埜先已过桥的前锋部队无路可退,殊死抵抗,硬撑了一下。双方均有伤亡。不一会,红军消灭了数百人,敌军节节败退,退到河岸,无路可走。最后死伤近千人,两千多人缴械投降。

陈埜先慌不择路,策马沿河逃往西北方,张德胜手持一把棹刀8,策马紧追不放。他头戴披肩式红色结巾,一片红巾在脑后随风飘扬。陈埜先跑了一阵,看见前面是滚滚长江。右边入江的襄城河尽管很窄,也有50米宽,水深无桥。

陈埜先无路可逃,仰头闭眼哀叹:天灭我也!最后乖乖束手就擒。

活捉元帅陈埜先,朱元璋大喜过望,擢升张德胜为太平府兴国翼元帅府管军总管。

张德胜时年24岁,中等身材,相貌俊秀,生一张较短的椭圆形娃娃脸。长一对游龙眉——眉坚清秀,色黑润泽,尾部有角,居额势上。眉下嵌一双夜明眼。印堂略宽,下卧一只花鹿鼻——山根、年寿略立,准头丰满圆明。兰台、廷尉适中,微微露孔。

古代面相学认为:游龙眉主使聪明能干,勇敢果断。夜明眼主使心高志大,最为独断,性情刚强。鹿鼻者心性仁慈、好义。

张德胜把陈埜先押到帅府,逼他跪下。朱元璋从帅椅起来,上前扶陈埜先站起,亲自为他松绑。

陈埜先不解地问:“生我(使我生)为何?”

朱元璋反问:“当今天下大乱,豪杰并起,假号令据城邑者不知其几(多少)。然(但是)胜则人附,败则附人。尔既以豪杰自负,必能识鉴事机,岂不知生尔(使你生)之故?”

陈埜先则说:“然(如此),则欲我军降乎?”

“然(是的)。”

陈埜先便说:“此易,我军之将校皆我亲故,告之即来。”

于是,他写了一封全军降附红军通告信交给朱元璋。

第二天,朱元璋找来被俘的一个总管送信,派遣体貌奇伟、威震采石矶的常遇春带着两个随从护送他到采石镇。滞留采石镇的陈兆先和将领见信后全部表态降附。常遇春接着叫他们在这份投降书上一一按下指印,然后宣布朱元璋的命令:陈埜先归降部队继续驻守采石镇,不得与元军来往,发现元军动向立刻报告。

第三天,朱元璋任命陈埜先为总兵,统领他采石镇的23000多兵马。俘虏的2000多人没有给他,编入了红军。

朱元璋对陈埜先说道:目前没有作战任务,尔就随我暂住帅府。

考虑到不久攻打集庆(今南京),为了防止陈埜先的降军乘机叛变,朱元璋修书一封奏报镇守滁州的郭元帅,提议派遣右副元帅张天佑带兵一万进驻采石镇,监视、节制“陈家军”,并由朱元璋统一指挥。郭天叙批准了这个提议。于是,张天佑携总兵朱继祖率领一万兵马过江,进驻采石镇。

这时,蛮子海牙统领的40条中型战舰还集结在采石矶。这种船长12丈(约38米),不仅有风帆,还设置20支大浆,40个水手操作。第一层兵舱固定有33排座位,可载兵198人。第二层是战舱,中间固定有30排座位,可坐60人。

随船而来的一万兵马已经在采石矶北部安营扎寨,随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