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请收藏本站网址:babaxs.com

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匮之盟(1 / 2)

加入书签

赵匡胤死后,公元979年,宋太宗赵光义又率军亲征北汉。宋军先击溃援汉辽军,而后猛攻太原,北汉主刘继元被迫出降,北汉灭亡。宋太宗深感晋阳自古为帝王龙兴之地或割据政权反抗中央政权所在,传为“龙脉”,而晋阳城地形险要,城高池深,易守难攻,百姓习于戎马,人性劲悍,难以掌控,宋太宗惧怕此地再出割据政权危害北宋政权,同时愤恨于晋阳城军民的长期顽强抵抗,称此地“盛则后服,衰则先叛”,遂以开封太原星宿不合为借口诏毁晋阳,迁城中士绅富户于开封洛阳,火烧其城,城中老幼被烧死或逃跑被踩踏致死者不计其数,并征伐数万人削平晋阳北部的系舟山山头,曰“拔龙角”,并下令决汾水、晋水冲灌晋阳城废墟,禁止任何人在当地居住,彻底将其摧毁。

却说赵德昭跟随宋太宗攻打幽州时。军中有一次夜里惊乱,不知道宋太宗身在何处,有人谋议立赵德昭为皇帝,宋太宗得知此事后很不高兴。回到京师后,宋太宗因为北伐不利,很长时间没有给太原之战的功臣行赏。赵德昭跟宋太宗论说此事,宋太宗大怒说:“等你自己做了皇帝,再行赏也不迟。”赵德昭退朝后自刎而死。

公元981年3月,赵德芳病逝,时年二十三岁。

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在烛影斧声中死去的种种存疑,所以在大宋臣民的眼中,赵光义的上台是颇不光彩的。为了证明自己登基的合法性,赵光义必须寻求一个继统合法的法律依据,才能取得天下臣民的信任。

据宋史记载,公元961年,杜氏患病,宋太祖服侍杜氏用药不离左右。病情加重时,召丞相赵普来听取遗命。杜氏问宋太祖说:“你知道你得到天下的原因吗?”宋太祖呜咽着不能回答。杜氏再次问他,宋太祖说:“我所以能得天下,完全是父母积德所致!”杜氏说:“不是这样的,只是由于周世宗让小孩子主宰天下之故!如果周氏有年长的皇帝,天下难道会成为你的吗?你去世后应把皇位传给你的弟弟光义,光义再传给三弟廷美,最后由廷美传回给你的长子德昭。天下太大,头绪太多,如能立长者为君,这是国家的福气啊!”宋太祖叩头悲泣说:”我不敢不听你的教导。”杜氏对赵普说:“你一起记住我的话,不可违背。”命赵普在床榻前写下誓书,赵普在纸尾写上“臣普书”。把它藏在金匣里,命令谨慎小心的宫人掌管。

因为这个原因,所以赵匡胤就把皇位传给了赵光义。

听起来有理,事实上狗屁不通!为什么呢?

一是柴荣英年早逝,死时38岁,孩子7岁。杜太后说这话时宋太祖只有三十五岁,赵光义二十三岁,而太祖长子赵德昭已经十多岁了;当时太祖身体健康,杜太后凭什么认为赵匡胤早死,幼子继位会重蹈柴荣的覆辙呢?黄泉路上无老少,弟弟、儿子比哥哥、父亲先死也有可能,三十五岁时就写下誓书传位给弟弟岂不荒唐?

二是如果真有遗诏,杜太后选定了储君,赵匡胤生前为何不公布?及早立储不是更能让天下安定吗?即使是突然死亡,宋皇后也应该知道此事,掌管金匮的宫人同样也知道此事。如果他想违背杜太后的命令,最后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。那么,他就应该特别照顾知道这个“秘密”的人赵普。要么特别重用,要么杀人灭口。他为何两者都不选择,而是因为赵普贪贿,只把他罢相呢?他不怕罢相后赵普随便乱说吗?

三是既然杜太后有这个“传约”,赵匡胤去世后,赵普当时为什么不把这个秘密说出来,让赵光义名正言顺地坐稳天下?为什么要在太平兴国六年,也就是赵光义当皇帝五年后才拿出来。而那时候,赵匡胤的儿子及弟弟先后去世,赵光义正遭遇天下人私议。如果当时就拿出来,这样的私议不就不存在了吗?

赵普拿出“金匮之盟”的时候,他在政治斗争中正被政敌卢多逊死死压制,几乎看不到翻身的希望。于是他找到赵光义,说:“其实当年你妈留下过遗嘱,就是要你哥把皇位传给你。我有件东西可以证明这一点。”

久旱逢甘霖啊!正苦于没有继承合法性的宋太宗欣喜不已。【太宗肯定知道是假的!若果真有,赵普五年后才说,岂不是找死?】

赵普拿出的正是由他自己记载、赵匡胤亲手放在金匮中的杜老太太的遗嘱。

当然,这一切都是赵普自己说的。

按照赵普的说法,当时有三个人在场:杜老太太、宋太祖赵匡胤、赵普。赵普很有些象现在的遗嘱执行律师。可是前两个人都死了,还不是随便律师怎么说。

至于遗嘱,伪造一份很难吗?

因此这个所谓的“金匮之盟”,是赵光义在遭遇天下人对他的信任危机以后,由他与赵普合伙炮制的。此处有“金匮之盟”与“此地无银三百两”其实是一样的自欺欺人!有即是无,无即是有!

不知道赵普是傻子,还是赵光义是傻子?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:相信有“金匮之盟”的人肯定是傻子。

那么,赵光义为什么要编造这样一个子虚乌有的故事呢?

因为有了“金匮之盟”, 赵光义的皇位是因为杜太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