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请收藏本站网址:babaxs.com

第215节(1 / 3)

加入书签

首先,明廷的影响力是有强弱之分的。

对于如越南的黎国、广南国这些离得近,而且沿海的小国,还能威慑得住,予取予夺。

而远一些,同时也稍有实力的柬埔寨、暹罗(今泰国),就只能建立表面的朝贡关系,勉强进行贸易,却不能完全掌控。

至于缅甸这种,国力虽然比大明差远了,但也能和朝鲜、日本之类搬搬手腕的地区一霸,却是只能建立表面上的外交关系。

倒不是朱由榔怕了他缅甸,而是实在没空。

缅甸说大不大,如果认真起来,肯定是干不过明廷,但也说小不小,光动用两三万大军,怕还真是解决不了。

如今北伐尚未功成,哪里能隔着几千里,另辟战线,朱由榔也只能在心中暗暗记一笔。

尤其锦衣卫指挥使赵纪还表示,虽然尚无确切证据,但缅甸之所以知道大明正在陷于北伐,无法抽身,而且还如此胆大,背后应该是和荷兰人与西班牙人有联系……

唉,为今之计,也只能先尽量渡过难关,等再过两月,夏粮征收,自然就不怕了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“东吁者,安南都护府,缅甸布政使司古称尔……光烈七年春,会王师北伐,乏粮,东吁以洪潦故,不贡,并阴使广南、澜沧摇动,世祖闻,恶之。”

——《后明史,四夷第四,安南诸国列传》

此消彼长

宿迁的光复,还是消耗了李定国不少功夫。

自入春以后,明军开始重新活跃。

尤其是之前在宿州战役中,遭遇重创,伤亡不小的光复后军,经过一冬补充,以及休整,重新恢复了战斗力。

这就是军制改革后,兵部主导的民兵建设工作,意义所在了。

虽然由于春耕原因,江南大部分府县民兵都被解散,但出于补充前线的需要,还是留下了六到八万人,这些都是从民兵训练中,挑选出来,接受过四个月以上训练,年龄在十六至三十之间的青壮。

他们被重新编制为三千人一营的后备力量,共二十四个补充营。

经过光烈六年的秋冬攻势后,按照枢密院初步统计,明军的总伤亡以及各种减员,总数大概在一万八千余。

故而在各师休整阶段,先后补充了六个后备营,其中光复后军损失最重,占了一半。

这些新兵虽然还没有刀刃见血的参与过实战,不过经过小半年的纪律和体能训练,并非那种临时征发的丁壮可比。

至少对于火器使用,队列秩序,旗号纪律等等,都已经稍微熟悉,唯一缺乏的,就是实战经验。

只要经历两三次实战以后,很快就能成长起来。

除了民兵新卒以外,战俘也是一大补充兵源,甚至只以战斗技巧和经验而言,应当比新兵更好。

只不过这些清军绿营兵卒,大多风气极差,军纪涣散,年龄参差不齐,最为糟糕的,还是兵痞作风,有害军中纪律。

所以必须要全部打散,筛选,并且重新作训两三个月,才能投入前线。

三万多俘虏,都被逐渐转移到后方,进行改编作训。

当然,不可否认,补充的初期,肯定是会拉低部队平均战力的。

不过,损失惨重的又何止明军?

相较而言,清军的损失就相当惨烈了。

东路战场,主要是宿州战役和江北攻防战,明军先后斩获俘虏近三万;而中路战场,仅硕塞被伏击一役,斩俘就将近四万。

以及其他零碎的战果,包括王愬入北直,辽东对峙,和陕西、山西方面的零星战果,与东路、中路的两个战役相加,达八万有余。

双方战损比,达到了骇人的一比四。

当然,其中也有清军大军结构中,绿营兵丁占比过半的缘故。

不过此消彼长,双方战损的悬殊,也体现了力量对比的变化。

虽然直到此时,两军对峙的前线,都还没有太大的突破,但打仗这事情,就像掰手腕,在决定胜负之前,看起来似乎都是势均力敌,事实上双方都在消耗气力,只待一方支应不住,便是兵败如山倒,瞬间见胜负。

而且,不同于后勤、补充体系混乱浅薄的清廷,明廷在强大的后方咬牙支撑之下,军队却是越打越多,年初,工部又从南京兵工公司的工坊里,拉出来一百二十门火炮,以及九千支火铳,兵刃、甲胄,自是无法计量。

而由于王愬“直捣黄龙”,清廷位于天津杨村的神器局工坊被一把火给点了,辛辛苦苦三四年建立起的军工生产,一朝尽毁。

如今,清廷连宿州战役里,各镇新军损失所造成的武器缺口,都补不上,若非京师库房里,还有几万斤之前遗留下的火药储存,否则,下个月的前线弹药供给,都是大问题,更不要说什么组建新军了。

如今的多尔衮,可谓头痛欲裂,按照原本历史,他其实在前年就该在死在塞北狩猎途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